2017年12月10日,南京医科大学孟国祥教授受邀与南京大屠杀受害者李秀英的次女、现年76岁的陆玲女士同赴日本大阪、名古屋、静冈、东京等地,参加南京大屠杀证言集会讲演,让更多日本民众了解这段历史。
会上,孟国祥教授讲述了关于侵华日军的暴行、南京大屠杀、南京审判、东京审判等的史实,“我们要不断认识、反思历史,一封封日记摘录、一位位勇于发声的幸存者和外籍友人、一份份证据……都是日本发动南京大屠杀的铁证。”
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、幸存者口述史分会会长,孟国祥教授非常重视幸存者所发挥的作用。目前,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健在者已不到百人,且都年事已高,体弱多病。自2012年4月幸存者口述史分会成立以来,按计划开展了夏淑琴、张秀红、常志强等多位幸存者个体和南京幸存者群的口述史调查。孟教授曾多次到幸存者家中实地调查,采集了幸存者在南京大屠杀前的家庭、社会生活状况。
2017年12月5日,“以史为鉴警示来来”2017 年系列图书首发式,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,共有 18 种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图书集中与公众见面。孟国祥教授新撰写的《南京文化的劫难(1937-1945)》一书名列其中。
“与逝去的生命同样令人痛心的,是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文化掠夺。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,被日军占领后,将图书、文物等劫往日本,损失之大难以估量,南京大屠杀也是一场文化劫难!”孟国祥说,文化劫掠与军事征服、经济掠夺同为日本侵华的手段。
此外,2017年1月中共党史出版社也出版了孟教授的《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教育与博物馆事业损失窥略》一书。作为中国抗战损失课题调研成果丛书之一,主要就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中国文化教育、图书典籍、文物古迹、新闻出版方面所受损失情况,对“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化教育与博物馆事业损失调研报告”和“档案文献资料”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。
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孟教授开始抗日战争史研究。这些年,他尤其专注对中国抗战时期文化损失的研究。他认为,开展战时文化损失研究,不仅可以拓展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,深化对日本侵华罪行本质的认识,而且也是对日本否认文化侵略的有力回击。
2014年12月9日,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给11位中外人士颁发第五批“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”,孟国祥教授获此荣誉。